【活出內心真正的徽章】
多年前,我擔金鼎獎財經雜誌類(還有生活雜誌類與新雜誌類)評審(我當過兩屆)。
當時要常去新莊文化部查閱各個財經雜誌,我會把各個雜誌攤開在一個會議桌上,做整體比較,從封面標題到內文都得仔細考量。
有時候雜誌會看得眼花,需要休息一下,我轉頭注意到一個房間,裡頭書架上擺放了一大堆書,我好奇走進去瞧瞧,原來是放置金鼎獎競賽書籍的房間,讓評審來翻書查閱評比。
我當時出版了《風土餐桌小旅行》,剛拿到時報開卷獎,又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(最後沒拿到大獎,但入選已很幸運),很好奇自己的書放在哪裡?
我東找西找,就在一個角落發現我的作品。當時我只是搖搖頭,在多如書海的好書之中,要能夠得獎,實在非常難。
我嘆口氣,繼續走回去審查財經雜誌。
沒想到入選金鼎獎,只是沒得獎,拿到優良好書推薦(就是入選的遺珠),但我已經非常開心了。
這次幸運得到金鼎獎,則是連預期都沒有。
有天編輯請我來簽申請單,說要送金鼎獎,我約了時間簽好名,剩下時間就是開編輯會議,討論下一本書的進度與方向。
我滿腦子都是下一本書,下一本延續《風土經濟學》主題之書,當然也就忘了金鼎獎。
因為我在乎的是我設定的讀者。我想幫助讀者解決在地方經營發展的痛點與需求,《風土經濟學》如何挖掘文化脈絡、找出特色亮點,轉成可以對外溝通的內容,再一步步實踐、調整,創造地方的特色。
然後再藉由《風土經濟學》的實作練習,有效的運用,去改變現狀。
這本書其實不是書,而是實踐與對話手冊。
我在書上寫了一段:「真正的理想在於,要儘量減少說到與做到之間的落差,能不能先累積一些成績,獲得深刻的洞察,再去論述呢?否則容易侷限在表象打轉,辜負你的理想與使命。」
其實,今天我正訪談一位努力在地方扎根打拼創業的年輕人,也給他一些具體建議,並約好去現場協助帶工作坊。
當時編輯打電話來,我為了不中斷對話,還掛了編輯電話。
這次很意外的得到金鼎獎,不僅鼓勵編輯團隊,也鼓勵正努力在家鄉運用風土經濟學架構的讀者,當然更激勵我。
我打電話給太太時,電話接通時,聽到太太的聲音,我竟然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,生怕一講出來就落淚了。
但我還是落淚了。斷斷續續地說,我得到金鼎獎了。
謝謝讀者們與臉書朋友的肯定與道賀。
我以《風土經濟學》一段話互相勉勵:「真正的徽章,也許不是用來炫耀取暖,而是勇於問自己,有沒有面對自己的初衷?有深入了解地方嗎?有切實做好每一件事嗎?找尋一輩子價值的內在徽章,才是最重要的使命與動力。」
這個徽章,我應該很誠懇的得到了。甚至不是得到,而是自己送給自己的。
不是因為得獎,而是我活出自己的故事,也幫助更多人活出他們的故事。